第(2/3)页 一位60后晒出父亲1972年从部队寄回的家书,正文是板正的“听伟人的话,帮妈妈种地”,但背面用铅笔极小字写着:“供销社新到山楂糕,藏在灶台砖缝里。” 儿子配文:“当年我爸的‘加密技术’——正面革命语录,背面吃货暗号。” 后面很快地就有网友跟上,找出母亲1980年代写给外婆的信,把“我病好了”写成“我病女子了”,被外婆回信痛骂:“让你多读书!‘好’字都能少一横!” 同时这波复古潮流,还带动了一些老物件的走红。 比如粮票,有网友晒出父母1980年代的粮票,背面写着“攒够十斤粮票就娶你”。食品品牌趁机推出“粮票情怀礼盒”,内含复古粮票样式巧克力。 一位医生晒出爷爷1956年的病历,最后一页写着:“医嘱:多散步,常来见我。——实习医生林某某。” 网友瞬间就嗑疯了:“这才是最硬核的情书!现在病历全是电子版,爱情连个纸质证据都没了。” 其实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人们可以说是最容易怀旧的。 特别是这一波怀旧热潮还能有免费的礼物拿,再加上成为了一种时下的全新的潮流,所以参与者自然是踊跃不已。 与此同时,也带动了,文创股二次暴涨,各种各样的复古的手账本、火漆印章、信纸销量暴涨,网友戏称“陈默以一己之力养活文具行业”。 甚至于还影响到了教育界,多地中小学给学生布置了“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信”的作业,不少大学也紧跟潮流,开设了“书信写作”选修课,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瞬间爆满,被学生评为:“最治愈的水课”! 有意思的是,这一波还带动了邮政信件业务的意外回暖,特别是邮票,在这个时代,对于很多00后而言,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东西,几乎已经只有集邮人士才会购买的东西。 可是随着这波“纸短情长”活动的开启,很多人开始尝试着给好友写信,给家人写信,给同学写信,用的不是那种快递模式,而是邮票寄信。 按照网友的话说:“虽然寄信的速度很慢,但是仪式感真的太满了!” 同时也延伸出来了很多反思的话题,说白了,就是人们越缺什么,就越希望获得什么。 比如当年《那山那人那狗》为什么能墙内开花墙外香?为什么能在日本走红? 这一次的活动,也延伸出来,比如#我们弄丢了慢生活#这一话题就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议焦点。 不同年龄层的网友纷纷发表观点,从怀旧到反思,从调侃到自省,形成了一场关于“快与慢”的集体讨论。 “从前连思念都要等邮差,现在连分手都嫌打字慢。” “70/80后的网友表示:那时候的爱情,连等待都是甜的! 一位70后晒出1985年与妻子通信的信封,邮戳显示两地信件往返需要15天,配文:“当年等一封信,像等一场雪——慢,但每一秒都值得。”” 底下很快就有网友回应:“是啊,现在等一条微信已读,像等一场暴雨前的闷雷——焦躁又无可奈何。” “科技给了效率,却偷走了仪式感,以前写情书要打草稿、誊抄、喷香水,现在发‘在吗’都嫌打字慢,直接甩语音条。” “没办法,现代人分手用拉黑,古人分手还得写绝交信——输在不够高效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