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同时,阿瑟还强调,澳大拉西亚暂时不会直接加入协约国或者同盟国,除非国家和国民的利益遭受损失。 鉴于英国和德国与澳大拉西亚的良好关系,以及双方之间的血缘关系,阿瑟诚恳的劝告,希望双方能够保持理智,在谈判桌上解决争端。 不管怎么说,先把中立的牌坊立起来再说。要不然像这样两难的抉择还有很多,稍有不慎就会给澳大拉西亚安上一个墙头草的名声。 为了表达自己确实想要中立的态度,从12月开始,阿瑟要求政府在国际上尽量保持低调,避免更多的目光注意到澳大拉西亚。 1911年12月中旬,同盟国会议正式在柏林召开,参与的有德意志帝国,奥匈帝国,意大利王国三个同盟国的成员,以及几个交好于德国的欧洲小国家。 虽然双方的会议内容都是对外严格保密,但欧洲人能够看出来,欧洲的火药味极其浓烈,似乎一点就炸。 1912年1月,随着肯特返回了澳大拉西亚,阿瑟也终于明白了协约国会议到底商谈了什么内容。 事实上,肯特也只是听到了一些风声而已。真正核心的协约国会议,参加的只有英,法,俄三国而已。 而其他小国家,也只是能够听到一些风声,所能听到的也只是英国人愿意被听到的。 这场会议之后,能够预料到的三国协约将变得更加紧密。 之前的三国协约是在法俄协约的基础上,新增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而建立的。 但这样的协约主要约定还是法俄对抗德国,英国援助法俄。 但随着这一次的会议,这样的局势也不复存在,英国也要承担军事责任。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如果英国不承担军事责任,俄国人对于协约的态度就有些捉摸不定。 总不能靠着法国人去抵抗德国吧,这样的结果在几十年前早已经看到了,德国人可是硬踩着法国人登顶大陆之巅的。 如果英国人不承担一定的军事责任,恐怕导致协约国成立的英法,英俄协约可以直接作废。 协约国不复存在之后,可就真的没有势力能够阻挡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了。 根据肯特的消息,英,法,俄三国重新签订了一份三国协约,这份协约取代了之前松散的英法,英俄,法俄协约,真正的将缔结协约的三个国家团结到一起。 虽然不清楚这份新的协约带给协约国什么变化,但明显能够感受到的是,法国人和俄国人对于协约的态度有了不小的转变,对于抵抗德国的态度也坚定了起来。 除了这份新的协约之外,三个国家还新签订了一份海军条约。这份海军条约对于参加会议的小国家也是公开的,但也要求他们不能对外公布。 根据这份海军条约,英国人将保护法国在大西洋沿岸的利益和地区,法国人将保护英国人在地中海殖民地的利益。 同时,如果战争打响,俄国的黑海舰队和法国的地中海舰队要第一时间封锁奥特朗托海峡,阻止同盟国海军汇合。 奥特朗托海峡位于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之间,是奥匈帝国海军进入海洋的唯一通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