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他还算是好心,告诉柴宗训退位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,希望他能考虑到激怒赵匡胤的后果,千万不要为了逞一时之快,而使得以后的日子变得难过,甚至有可能被赵匡胤直接干掉。 但柴宗训却像是没听懂他的话似的,得意地一笑道:“我知道已经无人能阻止赵匡胤登基,我刚才说的那些话,也不止是为了泄愤……” 说到这里,他刻意顿了一下,然后拿眼睛死死的盯着石王二人: “其实我是在为二位将军担心!” “什么?”石、王二人听到这话,顿时又是双双一阵轻颤。 柴宗训的表情,不像是在那他们俩开心,但两人又实在想不明白,自己有什么好担心的? 现在的情况,小皇帝最应该担心的,难道不是自己吗? 他就不怕赵匡胤不守承诺,拿了皇位之后立马将他们母子两杀掉?毕竟历朝历代夺取皇位之后,都不会留下前朝的遗孽,这是一种惯例,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固。 但小皇帝偏偏一点儿都不担心自己,还反过来替他们两人担心。 有什么好担心的? 两人困惑的眼神,出卖了他们的心思,柴宗训当然一眼就能看透。 他接着笑到:“看来二位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。这么说吧,我刚才已经分析过了赵匡胤此人的性格,二位以为,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,可会如我父皇一般,允许大将掌兵在外,再来一次陈桥兵变?” 他的话音刚落,石、王二人的脸色已经瞬间大变! 没错,柴宗训就是拿赵匡胤“杯酒释兵权”这件还未发生的事,来警告石、王二人。 事实上,赵匡胤“杯酒释兵权”,确实有它的客观原因,那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纲常紊乱,君权不彰,各个割据势力,只要手中有兵,都敢随时早饭,甚至杀掉皇帝自己篡位。 在这样的情况下,赵匡胤集中军权,保障中央统治的稳固和安定,这是很有必要的。 但是对于那些在外领兵的大将来说,赵匡胤的这种做法,无疑就让他们很受伤了。 首先是信任的问题,我们都信任你,当你是大哥,才推举你做了皇帝,大家一起将你捧上皇位,但你刚一登基就立马翻脸,反过来要收我们的兵权,怕我们再次反叛,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这么薄弱吗? 其次来说,对于领兵在外的大将而言,“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”是基本的尝试,因为出兵打仗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未知的风险,如果一味遵从君令,等到千里之外的皇帝来拿主意,那随时可能延误战机,甚至导致战争失败。 可如果赵匡胤不相信自己的大将,干什么都要干涉他们,甚至暗地里拖后腿,那他们这些领兵的将领,以后还怎么出去打仗? 难道眼睁睁看着前面敌军数倍于己军,还要硬着头皮按照皇帝的指令去送命吗? 其实赵宋之所以后来在对外战争中一直处于弱势,辽国辽国打不赢,西夏西夏打不过,连侬智高这样的土鳖叛乱都无法应对,就是因为他们对武将的防备太过苛刻,连军队出兵打仗,都要按照皇帝发放的兵法阵图来排兵布阵,如果按照这个图来打,那输了也无所谓,但如果不按这个图打,就算赢了也照样要治罪! 在这种神经病一样的军事系统下,什么样的军队能够打赢胜仗? 石、王二人都是军中宿将,更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,他们不仅对军队,对赵匡胤也是十分了解。 柴宗训一句轻飘飘的话,却像是一根银针,狠狠地扎进了他们两人的心窝里。 没错,他们知道赵匡胤心胸豁达,比较仁义,但同样也知道,赵匡胤此人疑心极重,而且生性谨慎。 说是谨慎,其实就是胆小。 当初周世宗柴荣询问朝中诸将,道“此时我们后周兵强马壮,正是厚积薄发、一统中原的最好时机,但我们现在面对两个敌人,一个是位于北方的强国契丹,另一个则是南方的各个诸侯国,大家以为我们是先难后易,先打下幽云十六州,拿到抵御北方强国的屏障之地,还是先易后难,从攻打南方各个诸侯国开始?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