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北汉如此迫不及待地推行新政,让喘了一口气的袁绍和曹操心里那根弦又紧绷了起来,开始效仿着这场变革。 要知道北边在短短半年里铸铜钱、开科举、兴农事、修水利、建道路、革兵甲,一系列的大动作从来就没有停过。 这些事他们要办成一件也颇不容易,因为身边的掣肘实在是太多,反对的声音也太大。 曹操那里倒还好,毕竟贤臣良将众多,而且一直在以北边为假想敌。 众世家非常明白一个道理,要想战胜北汉这个强敌,就得不遗余力的支持楚王曹操。 就算一些自身利益被曹操推行的改革所侵害,他们也知道轻重和取舍。 不过科举一事反对的声音太大,曹操知道这是大部分臣子及其身后家族的底线,也就没有硬压着推行。 袁绍这边就力有不逮了,政令颁布下去后成了一纸空文。 那些命令下到县一级就结束了,甚至连县衙的大门都没有出。 后来沮授命令所有地方都必须张贴布告,将新政广而告之。 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那些官员让人写的政令如裹脚布一般,又臭又长。 布告基本写得晦涩难懂,又没有人给百姓解释。 那些基层的吏员不是世家的人,就是靠世家养着。 屁股都坐歪了,又怎能实心实意的将上面制定的政策传到每个百姓耳中。东施效颦,概莫如是。 而北汉这边就比较狠了,不但驻军为新政保驾护航,还将军中一些在战场受伤的老兵强制退伍。 将这些人安排到各个地方去当啬夫,变成了一双双安插在各地的眼睛。 这些人有直接越过当地县衙向吏部奏事的权力。 换句话说,每年的考评是否为甲上,这些从军中转业的啬夫很有发言权。 而且因为啬夫被纳入了行政体系,这些人以后也是可以做县令、县丞一类官员的。 这些转业士兵自然是汉王最忠实的拥趸,一有风吹草动,可以很快将消息传递出去。 当地驻军之所以能够快速反应,剿灭一些破坏新政的地方势力,这些在乡里观政的啬夫功劳不小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