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部分:秦晋争锋,折戟襄阳 183:反间计叔侄自乱,假书信入木三分-《烟雨东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少时,几个主要大臣王彪之、谢安、车胤、王献之也相继赶到,一起来到崇德宫,此时褚蒜子正为桓济要挟索要九锡之事焦虑,来回踱步。

    十一岁的小皇帝低着头站在一旁,一脸茫然的望着太后褚蒜子。王彪之奏道:“太后,桓济屯兵北门,桓冲屯兵西门,桓秘屯兵南门,情势危急,篡位只在旦夕。”

    “万没想到,耗死桓温,桓济更狠,篡位之心,如此心切,诸位卿家,有何良策?”

    谢安奏道:“老臣以为,紧要关头,可用反间计。”

    “反间计?如何反间?”褚蒜子问。

    谢安拿出一道奏疏,说道:“桓济已派王珣上奏请赐九锡,何不请人临摹桓济字迹,写一封与桓秘合谋杀叔之信,再错送桓冲营中,激怒桓冲,桓冲持行军虎符,倒戈易如反掌。”

    “桓冲能信么?”

    谢安道:“桓冲武将出身,有勇无谋,性情秉直,必然中计。”

    “此计甚妙,”褚蒜子微微点头,从桌案上拿起桓济请赐九锡的奏疏,一看桓济这把字,写得工工整整,褚蒜子眉间又疑云重起,问道:“桓济字迹,倍加工整,谁又临摹得了?”

    谢安微微一笑,说道:“临摹之人,远在天边,近在眼前,非王献之莫属。”

    王献之吓了一惊,赶忙说道:“谢尚书高看在下,下官哪有这般能耐。”

    “献之过谦了,久闻令尊王羲之笔法非凡,献之十八缸水,练出令尊一个点。临摹功力,不同凡响,入木三分,此事非献之莫属,不必推辞。”

    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的书法,在当年闻名遐迩,王献之深得父亲言传身教,书法功底深厚。褚蒜子也道:“如今反贼,近在眼前,卿家不可推辞。”

    王献之作揖道:“即便我写此信,又有何人能去送信,骗那桓冲?”

    谢安道:“来送奏表之人,乃桓济主事王珣,为人刚正,效忠大晋,可命他送信。”

    “好,”褚太后如释重负,说道:“献之速速写信,有王珣送往桓冲大营。”

    王献之一看已是万事俱备,便走到条案跟前,跪坐下来,提笔润墨,挥毫致书。

    一封书信写罢,拿二人字迹比较,真假难辨,惟妙惟肖,如同桓济真迹一般,褚蒜子大喜,说道:“真乃神来之笔,卿家速将此信,交于王珣。”

    “微臣遵旨。”

    王珣带着王献之临摹书信,离开京城,直奔桓冲大营。这才引出:

    曹心莽欲暮逢昏,入木三分妙字珍。皇位急登时尚早,逆臣缚捉计谋真。

    临危不乱堪明主,挑拨有方反间臣。才子江东频辈出,岂容奸佞篡权人。

    谢安定下反间计,要借桓冲之手,铲除反贼。桓济已自身难保,但桓济的妻子正是孝武帝的姐姐司马道福。孝武帝司马曜从小最受姐姐司马道福疼爱,孝武帝此时最担心姐姐安危,也是放心不下,来求见太后。

    褚太后与小皇帝司马曜对坐宫中,香茗奉上,孝武帝道:“今日求见太后,实乃为阿姊余姚公主,桓济这逆贼,逼让皇位,君臣反目,虎视相对,这可如何是好?”

    褚太后道:“只要桓济动兵,京师也难以自保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由着桓济肆意妄为?”

    “哀家也想试问陛下,桓济篡位,只在旦夕,陛下是想舍皇位保命,还是想为国除贼?交待明白,哀家也好为陛下出主意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