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众将听得,皆是不解,桓豁接着说道:“我儿桓石虔点齐一千人马。在瓦埠湖设一虚营,扬我‘桓’字帅旗,多置炊烟,引诱叛军。” “得令!” 桓豁又道:“夏侯澄、竺瑶二位将军,各点三千人马,埋伏四周,待袁氏兄弟劫营,伏而杀之,必可全胜。” “得令!” 小将桓石虔率兵赶赴瓦埠湖,在湖泊南岸,平坦之处,扎下空营一座,“桓”字帅旗,高悬营前。桓石虔又点一百兵卒,点起炊烟,当做疑兵,其余人马各执刀刃,藏于帷帐木栅之后,等待叛军。 眼看夜幕落下,已至傍晚,在前队的袁双之,隔着湖水望去,一座兵营,袅袅炊烟,‘桓’字帅旗,在火光映衬下,犹然可见。袁双之道:“此处水浅,桓豁湖边扎营,可由水中偷渡,无声抵近,夜袭大营,一战可破。” 一个副将道:“桓豁善于用兵,岂能轻易被劫?” 袁双之道:“由水中前行,泅渡过去,又有夜色掩护,不宜发觉,桓豁即便多谋,不知此地水文,也难以预料。速告知二弟,我率前队渡水,后队岸边接应。” “遵命!” 袁双之翻身下马,率兵将士,趁着晚间朦胧,湖面暗淡,大队人马熄灭火把,纷纷偷渡。 湖水清清,步兵在前,骑兵在后,纷纷渡过瓦埠湖,摸进桓军大营。进了营盘,直往挂有帅旗的中军大帐。 远远看到灯火不熄,等走近再看,竟空无一人,再看四周,篝火燃烧,却无煮饭兵士。 “不好,中计!”话音未落,只听四面喊声骤起,营帐外围帐篷,伏兵杀出,火把通明,袁双之大喊道:“中计,速撤!” 只听有人大喊道:“袁双之哪里走,留命来!” 偷袭的叛军,这才望见一员小将,从远端营帐后面现身,身长八尺,火把照耀之下,面如美玉无瑕,二眉高翘插鬓,眼如虎目矍铄,鼻正唇薄,颔下无须,相貌堂堂,头戴凤羽镶纹盔,身着雉羽连片甲,足蹬马靴,帐中一条双耳青铜戟,容光焕发,正是桓豁之子桓石虔。 一身戎装,比他文弱的父亲,还威猛七分,霎时间杀声骤起,桓石虔率兵冲出,杀向袁兵。 袁双之措手不及,仓促应敌,未战几何,军心散乱,被营中一千人马吓得失魂落魄。 袁双之赶忙调转马头率兵突围,刚掉头冲到门口,只见营外一簇火光,正是晋将竺瑶率兵来截。已经慌不择路的袁双之,如同突围一般,又战竺瑶。二人交手七八回合,袁双之虚晃一枪,驳马又逃。 大队人马已经杀散,要看冲到湖边,忽然又奔来一支人马,与袁双之河边遭遇,夏侯澄大喝道:“好贼子,哪里逃!” 一声大吼,已经满眼迷途的袁双之,扭着脑袋择路乱寻,转头看到夏侯澄时,只听“哐啷”一声,手中兵刃打飞。夏侯澄顺手揪住袁双之背后系铠甲的十字绑带,猛地发力,将那袁双之拽下战马,按在自己马背上,生擒而去。 突围不成的叛军,原本就是晋军兵士,一看主将被擒,纷纷投降,被押解回去。 都督桓豁此时正在远端山坡督战,桓石虔、竺瑶、夏侯澄一起归来,绑缚袁双之来到近前,袁双之昂首而来,誓死不跪。 桓豁问道:“袁双之!你乃叛贼之子,有何不服?” “呸!”袁双之骂道:“你乃奸臣之弟,何颜问我?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