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国舅前往,朕心无忧,速速点兵,不可迟疑。”司马奕道。 “微臣遵旨。” 百官退朝,国舅庾希回到府上,召集府上官员,商议出兵暨阳之事,庾希把谢安的奏报一说,长史殷涓犯了猜疑,他说道:“此事蹊跷,国舅三思。” “先生觉得哪里蹊跷,尽可说来。” “桓温演武,年年如此,从来是遥拜京师,岂能轻易南渡?” 庾希道:“谢安奏报,说的明白,桓温渡江,图谋会稽郡,看中了余杭富庶之地。暨阳正是江防要冲,故而出兵,是为保护会稽。” 殷涓道:“假太监大案,闹得沸沸扬扬,尚未了结,国舅一旦离京,案件事发,如何压得住?” “假太监一案,是我所为,即便查出,又敢怎样。京城之内,莫说天子,就连太后也奈何不得。除非桓温进京,否则,满朝文武,谁敢动我?”庾希道。 殷涓道:“卑职以为,国舅还是不要离京为妙。” “殷先生多虑了,我命庾倩、庾柔留守在京师,武陵王司马晞、新蔡王司马晃皆我密友,倘若有变,先生便联络众人,把持朝政,可保无忧。” 庾希执意要走,殷涓想想也是,满朝文武,多无实权,除了褚太后、桓温,尚无人能撼动庾希。 ...... 庾希点兵,离开京城,移师暨阳,姑且不说,单讲大司马桓温正在府上闲散,只见四弟桓秘,匆匆来到。桓温道:“四弟匆匆赶来,有何急事?” 桓秘道:“兄长瞧瞧,何人到此?” 桓温一看,风尘仆仆而来的正是老部下车胤,桓温大喜:“武子不在京师,几时来到扬州?” “大司马有所不知,褚太后有密旨相传,命我转道江北,来见大司马。” “太后密旨?” “大司马请看。”车胤拿出一个布囊,递于桓温。 桓温一边看密旨,一边听车胤言道:“太后欲废皇后庾道怜,将庾希调虎离山,密令大司马提兵进京,勤王除逆,共举大事。” “此事当真?” 车胤道:“有下官跟随,太后不会食言。” “提兵进京,非同小可。”桓温再看看密旨,还是举棋不定。 这时又见军师郗超来到前厅,郗超也拿一个布囊,呈上说道:“丞相司马昱传来密信,庾希前日,点兵五千,离开建康。” “庾希果真离京了?” “车胤所言,确凿无疑。” 桓温把太后、丞相密信,相互比照一番,感言道:“我屡次参劾庾皇后,褚太后处处护短,时至今日,看来太后也忍无可忍,厌恶庾氏外戚。” 桓秘道:“庾氏外戚,专权擅政,祸乱宫闱,日益熏天,世人共愤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