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那丞相之见,该如何是好?” 王猛道:“今燕国以中原土地相许,诚意甚厚,救人于危难,又可取仁义之名,理当相助。” 天王苻坚对丞相王猛之言,是言听计从,说道:“就依丞相之言,命邓羌为大将,苟池、王鉴为副将,点兵两万,赶赴枋头,讨伐桓温。” 邓羌、苟池、王鉴三人领旨,使者李凤搬到救兵,如释重负,也谢恩退下。 等百官走后,天王苻坚只留丞相王猛一人,君臣对坐。王猛道:“天王疑虑重重,莫非还有何顾忌?” 苻坚道:“桓温所向披靡,势如破竹,丞相以为,三国会战枋头,桓温胜败几何?” 王猛道:“桓温必败无疑。” “丞相未至前敌,便已知桓温必败,何以见得?” “桓温善用舟师,如今中原大旱,河浅水落,水道不通,若今夏旱情不解,入秋天冷,江南兵士水土不服,必然退兵。”王猛道。 “嗯......”苻坚问道:“倘若桓温退兵,燕国言而无信,不让中原诸地,又当如何?” “天王早备雄兵,燕国早已元气大伤,可趁其疲敝,发兵取之,东夏诸地,则一战可定!” 听了王猛之言,天王苻坚茅塞顿开,一个螳螂捕蝉、黄雀在后的计划也孕育而生,秦国一面援助燕国,一面又枕戈待旦,意图灭掉燕国,统一北方。 ...... 桓温这第三次北伐,由春入夏,大军向北越走越远,但后方钱粮辎重也越送越难。接连数封奏报,请求朝廷催发钱粮。尚书房里,各地的奏疏,交相传阅,商议批复,晋帝司马奕也关注着北伐战事,亲自来到尚书房,揽阅奏报。 大将军庾希更是坐在晋帝司马奕身侧,左右协理。只见吏部尚书谢安手持一封奏疏来到近前,呈于天子。谢安道:“启奏陛下,桓大司马北伐奏疏,已到数日,军情紧急,迟迟不批,是何缘故?” “这......”司马奕眼含犹豫,去看庾希。 庾希一旁说道:“各地奏疏,交错复杂,大司马的奏疏早晚会批,何必催促?” 谢安道:“今春大旱,至今未解,水运艰难,前方战事吃紧,可令陆路押运,以解前敌燃眉之急。” 庾希道:“安石兄,你为吏部尚书,就录吏部之事,不必操心北伐之事。” 看着庾希不屑一顾,谢安眉头紧皱,心怀焦虑,这时王彪之也走了过来,进言道:“谢尚书所言极是,北伐事大,不可耽搁,望陛下三思。” 不等司马奕开口,庾希又道:“大司马已命袁真,开挖石门河道,一旦通水,钱粮数日便达。陆路押运,驴骡车马,所需众多,一时半刻也筹集不到。” 王彪之按捺不住,哪有耐心跟庾希闲磨嘴皮子,直言道:“大将军掌兵事,迟疑不决,如此拖延,必误大事。” 庾希道:“桓温素来居心叵测,这粮草短缺,是真是假,你等猜得透么?” 庾希站起身来,意味深长的说道:“我饱读经史,古往今来,权谋之术,高深莫测,桓温如今已稳操胜算,却对峙枋头,反过来向朝廷讹诈钱粮,意欲何为?” 王彪之、谢安互看一眼,不知庾希意图,庾希道:“桓温此时催粮,等灭了燕国,屯下粮草,自立为王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