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东晋永和十年、公元354年二月,桓温率兵诸路人马在襄阳誓师,北伐前秦,开始了褚太后的第四次北伐。汉江岸边,襄阳城外,战船林立,人马云集,众将士分为八路,依次是: 第一路镇蛮护军桓云、第二路辅国将军桓秘、第三路鹰扬将军桓冲、第四路平西将军朱焘、第五路镇西将军周抚、第六路讨逆将军邓遐,第七路龙骧将军袁真;另有第八路梁州刺史司马勋,从汉中出兵,走子午谷直逼长安。又有谯秀、郝隆等人拜为军师。 众将跟随大都督桓温,登上江岸搭起的点将台,远望战船,气势如虹,战船高大,飞楼插空,蔚为壮观。 桓温感慨道:“回想当年,一万将士,收复西川,放眼今日,四万水师,将欲北上,大丈夫当如是也。” 二弟桓云作揖道:“梁州刺史司马勋,命人来报,其三万人马,后日出汉中,将由子午谷,直捣长安。” “传本督帅令,命五弟桓冲为正印先锋官,点齐舟师三千,由汉水发兵,沿丹江北上,直取丹江口。” “小弟得令!”桓冲登船,只见三千舟师,载运将士马匹,沿江行进,浩浩荡荡,旌旗飘扬,挥师北上,真见得: 万里浮云送春光,征夫不见雁成行。 战马欲从汉水起,锋刃遥指丹江旁。 前秦朝廷,是氐族所建,由西北高原迁入,本不习水战,天王苻健便选了一员大将镇守丹江,这员大将乃是的王侄、大将苻黄眉。丹江渡口,苻黄眉督率兵马驻扎沿岸,一连数日打造战船,准备迎战。一顿嘈杂的打做声,只见副将王鉴带着一个书生前来。 来到苻黄眉近前,王鉴道:“大将军,我麾下笔吏,有急事禀报。” 苻黄眉打眼一看,王鉴身侧,有一书生身长不过七尺,白面薄须,二眉似箭,双目精亮,头扎方巾,浅蓝布袍,腰间大带,镶嵌一块圆玉。 苻黄眉打量一番,问道:“此乃何人?” “末将的帐下笔吏,姓车名胤,字武子,公安人氏。” “一个小小笔吏,何事要报?” 苻黄眉瞥视一眼,并未把这个笔吏放在眼里,只见车胤近前一步,拱手道:“启禀大将军,桓温携荆襄之兵,发迹江南,善于水战。大将军急于打造战船,水师不经操练,兵卒不通水性,焉能取胜?” 苻黄眉打造战船,也是没有办法,自己瘦驴拉硬屎,而车胤的话点到了苻黄眉的为难之处,点点头说道:“言之有理,以先生之见,又该如何克敌?” 车胤道:“将军可移营上游,水窄之处,木栅拦江,阻挡水陆,逼其上岸,江南人马一旦登岸,可陆战取胜。” “就依武子先生之言,移营上游水道,木栅拦河。” 此时乃早春时节,北风渐渐弱去,南风骤然增强,而苻黄眉选定的丹江水道,中间是水道,两侧是山丘。真可谓: 千里北征渡关河,静桥冷月照清波。 雄兵烈马起风霁,角鼓旌旗动碧萝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