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这样的数据让很多同行都惊呼:“这不科学!” 但是事实是这场票房奇迹完全由真实观影需求推动。 京城CBD万达影院凌晨一点的场次里,四十岁模样的女人们举着荧光棒合唱《后来》,散场时保洁员扫出十几团湿透的纸巾; 沪上大光明影院甚至出现“跨代观影”奇观——COS二次元角色的少女挽着母亲胳膊追问:“妈你当年追星也这么疯啊?” 社交媒体上的战争愈演愈烈。 豆瓣短评区被“情怀党”和“理性派”分割成两大阵营,有用户发现一个诡异现象:所有打五星的账号头像多是风景照或婴儿照片,而一星差评者清一色使用动漫头像。 微博热搜#看阳光姐妹淘带父母#下,年轻观众晒出父母观影时偷偷抹泪的照片:“我爸二十年没进影院,今天居然为听《海阔天空》买了IMAX票。完全无法理解啊!” 争议最激烈的当属影评人群体。 以《电影周刊》副主编林涛为首的“学院派”在专栏中炮轰:“用逝者做剧情催化剂,用怀旧金曲当情感拐杖,这是对电影艺术的亵渎!” 文章发表三小时后,资深影评人周小斌发文反驳:“某些人总把‘深刻’等同于晦涩,却看不见千万普通人的情感共振才是最难拍的真实。 当年嘲笑《泰坦尼克号》是‘爆米花电影’的专家,现在坟头草都三米高了。” 配图是《阳光姐妹淘》放映厅里观众举起手机灯海的壮观场面。 此刻的陈默却带着主创团队跑起了路演。 在天府某影城后台,杨蜜刷着手机突然笑出声:“陈导,您猜刚谁给我发消息了?哥哥歌迷会的会长说要组织包场二十刷!” “意料之中。” 陈默给景恬递了瓶矿泉水:“记得我说过什么吗?这部电影是拍给经历过千禧年的人的情书。” 正说着,他的手机弹出助理发来的数据报告——35岁以上观众占比从首日17%飙升到43%,二刷率高达38%。 路演现场出现了戏剧性一幕。当主创们按惯例询问观众感受时,前排戴老花镜的大爷突然抢过话筒:“我老伴儿昨天看完,今早把尘封的明星剪报全翻出来了!” 后排立刻有阿姨接话:“闺女非说我们那代追星傻,结果刚给我发微信问梅姑演唱会视频在哪找!” 然而最有意思的是,两极分化的口碑,随着电影的上映时间拉长,居然开始出现了奇妙的变化。 许多年轻人开始惊讶的发现,他们认为的无法理解的刻意煽情,他们的父母辈却能感动的落泪。 “看完电影,回到家,发现老妈正在给闺蜜打电话约着明天一起组团去看电影!” “我老妈翻出了一个满是灰尘的铁盒子,里面放着好多电影里面出现过的东西,比如老式的CD机,明星贴纸,签名海报,等等。 才发现,原来当年我古板的老妈居然也那么疯狂的追星过!” “很神奇,明明是一部女性向电影,可是我老爸居然带着老妈去看了,关键是,回来之后,他俩居然一起打开电脑看当年的演唱会!我在后面看了一会儿,总算明白了,为什么会有人唯有音乐没有亏待80后!” 这种代际差异反而激发了年轻观众的好奇心,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“带爸妈看《阳光姐妹淘》“的挑战活动。 抖音上#爸妈的追星故事#话题迅速突破10亿播放量。一位00后up主上传的视频里,她母亲展示出珍藏的泛黄明星贴纸本,边翻边哭:“当年为了买梅姑的磁带,我整整三个月没吃早餐“这条视频获得300多万点赞。 更令人意外的是,电影中出现的2003年时代细节引发了连锁反应。淘宝数据显示,“老式CD机““walkman“等关键词搜索量暴涨500%,二手交易平台上《女人花》《风继续吹》等黑胶唱片价格翻了三倍。 面对这种文化现象,《新京报》发表评论:“《阳光姐妹淘》意外成为打开代际对话的钥匙。当年轻人开始理解父母那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,这部电影的价值已远超娱乐范畴。“ 《阳光姐妹淘》以一种很诡异的姿态,突然开始扭转了此前的局面。 几家影评网站上的评分,竟然开始渐渐回升。 从6.5分上升到6.9分! 同时,《阳光姐妹淘》里面的那些经彩的片段,也被很多网友开始切片上传。 特别是两个年代的姐妹淘们的打架的场面,两个年代的姐妹淘们一起跳舞的场面。 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怀旧音乐热潮。 电影中出现的经典歌曲重新翻红。企鹅音乐数据显示,《女人花》《风继续吹》《莫妮卡》等老歌的播放量在一周内暴涨800%,登上热歌榜前十。各大音乐平台紧急上线“阳光姐妹淘怀旧歌单”,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0亿。 《阳光姐妹淘》的票房和口碑持续发酵,电影上映一周后,累计票房突破10亿大关,成为三月档期首部达成此成绩的华语电影。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三月档期的电影票房纪录,也让业内再次见识到“情怀经济”的惊人爆发力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