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见义勇为案落下帷幕。 最后最高检的介入和纠正,可以说真正的让这个案件让群众们满意了。 “这个迟来了两个多月的《第二十条》的大结局,你喜欢吗?” “不能赞同更多了!” “依法不负刑事责任,有利于鼓励见义勇为,弘扬社会正气。而不是靠法外开恩!” “案件的全面调查需要司法机关与舆论的良性互动,围观是一种“加压”,而公正办案要经得起这样的围观。” 同时这个案件也被列入了指导性案例。 而这个案件的发生和结果,也让《第二十条》和现实题材电影更加让人鼓掌叫好。 “《第二十条》牛逼!陈默牛逼!” “所以反诈电影什么时候开拍?我有些迫不及待了!” “对啊,这种电影请多给我来一打!” “希望这种电影越来越多,不止是陈默,他一个人也拍不了那么多,其他的导演呢?” 看到网友们这么热情,这么迫切,说实话,陈默其实蛮有成就感的。 或许这就是当导演的一大乐趣之一吧? 当然,站在导演的角度,陈默肯定不可能一拍脑门就直接仓促开拍。 该做的准备还是要做的。 《孤注一掷》这部电影,王传军和张艺新演的都还不错,这一次,陈默倒是也没打算换人。 就是女主角,那肯定是肥水不流外人田。 陈默再三考虑之后,还是决定选择用高媛媛。 这个角色,作为“性感荷官,在线发牌”的骗局的女主角,张予绮这样的长得更有侵略性,更野性的美女其实反而不太合适。 而且对这个角色,陈默在自己的版本里面会进行重构。 人设方面,阿才的角色其实很莫名其妙。 他莫名其妙的放走了里面的女主角,然后又莫名其妙地背叛了王传军饰演陆秉坤这个诈骗头子。 而更莫名其妙的是,王传军饰演的陆秉坤居然又放过了阿才! 他原本的人设背景是一个来自境外的诈骗集团打手,在拐骗人才进入诈骗工厂方面非常擅长。他和陆秉坤合作,执行各种暴力和恐吓的任务。 但是问题来了,他们为什么这么做? 是爱情?是仅存的人性?是利益?还是没有提及的兄弟情? 可以说电影都没有提,就给人一种很莫名其妙的感觉,突然就这样了。 所以陈默必须给他们构建更完整的逻辑。 比如陆秉坤这个角色,他和阿才本身有什么关系? 又比如女主角,她和阿才又有什么关系? 同时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诈骗分子? 等等,等等,陈默都必须一一捋清了,他不想拍出一部自己看着都觉得疑惑的电影。 至少,逻辑上自己作为导演,编剧必须通透。 他不想只是拍一部“宣传片”,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要素。 陈默的初步的想法是,给这几个角色,都安排一个完整的逻辑。 比如阿才的角色,为什么要放走女主角? 原版里面对安娜的设定也很奇葩,她作为诈骗集团的荷官,设定是一个渴望崭露头角的模特,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,不惜与诈骗集团合作,成为了骗局中的诱饵。潘生被拘禁的时候,求助于她帮忙报警。而她出于私利,拒绝了潘生。她衣锦还乡,得知无数赌客家破人亡的惨剧后,幡然悔悟,配合警方救出了受困的潘生及百余名程序员们,也完成了自身的救赎。 可是这个设定就很扯淡。 凭什么那些冷血残暴的诈骗分子会对她网开一面? 就因为她长得漂亮? 所以,设定她是一个渴望崭露头角的模特没毛病。 但是,她为什么会成为诈骗集团的荷官?陈默初步设计了一条故事线。 那就是阿才这个角色,设定成是曾经暗恋她的人,只是可惜的是曾经她对阿才这样的人根本不屑一顾。 而阿才在境外成为诈骗团伙的打手之后,在拐骗人才进入诈骗工厂的时候,意外重逢了安娜,因为过去她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,所以想要得到安娜,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她骗过来。 设计这样的一条线的话,那么后面,阿才放走安娜,才有了逻辑动机。 至少相对合理一点。 毕竟,男人嘛,对自己的白月光,肯定是有独特的情结的。 至于安娜不帮潘生报警,这一点,陈默觉得电影里面完全是在扯犊子。 其实本身安娜在这个诈骗集团里面,也是受限人员,她自己都救不了自己,更何况是帮人? 至于不知道那些人被自己骗的家破人亡,要回去之后才知道,那也是扯犊子。 没有必要多此一举。 不过,端水大师真的没那么好当。 这不虎娘们就直接问陈默:“我也还没演过你电影的女主角呢,为什么还没轮到我?” 她其实同样的不缺资源,甚至于她的电影资源在陈默的众多红颜知己当中反而是最好的。 可是在她看来,那完全不一样好吧?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