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比如校园霸凌案件,陈默的这个版本里面,会由被霸凌者被迫反击来展开。 来探讨是否属于正当防卫!也有一点暗戳戳的想法,那就是给予被霸凌者一点启发,给予霸凌者一点警告! 他们的做法,是有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的! 所以三个案例,虽然有主次之分,但是却每个案例都是不同的类型的。 当然了,相关的案例肯定不止这些,但是这三种,在陈默看来,应该是属于最常见的,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! 陈默的《第二十条》拍摄周期并不长,他的计划是在“昆山龙哥”案爆发之前上映。 主要是出于几个方面的考量,一方面是赶暑期档,一方面是《第二十条》这个电影,他的初衷是什么? 当然也是有借着现实联动,让这“第二十条”影响更大。 那还有什么比“昆山龙哥”案更轰动的呢?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,不管是从社会影响力考虑,还是从商业层面考虑,这都是对于《第二十条》最好的档期。 好在,陈默如今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小卡拉米,经验也可谓无比的丰富,团队也是很成熟的老团队了。 所以,电影的开拍进度非常喜人。 当然了为了赶进度,累也是真的累。 其实陈默不太喜欢《第二十条》原版的剧情,主要还有一点是因为,太突出检察官的作用了。 现实当中,实际上,很多时候,检察官反而是站在公诉人的位置上,是站在案件被告的对立面的。 从正当防卫的案件的来说,律师通常反而是站在被告方的一边,而公诉人是反过来的。 所以,凡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,但是《第二十条》原版的剧情,却反而直接把律师的作用给剔除了,不止是把律师的作用剔除了,同时还把法院的作用也给剔除了。 陈默其实一直搞不明白,原版为什么要那么拍。 或许是因为,过审?但是也不至于这么离谱吧?连事实都不顾了? 陈默备案剧本的时候,也担心是不是不能过审,特意去咨询了一下,他的这个版本的剧本,并没有被认为有什么问题。 而陈默之所以加上律师的线,就是因为,在现实当中,纵观类似于是否“正当防卫”的案子,推动的主体从来不是检察官,而是媒体和律师。 然而原版的《第二十条》呢?律师彻底隐身了也就罢了,关键是,案件的审理也没有展现出来,直接检察部门包办了一切。 前世陈默看这部电影的时候,其实就真的觉得挺尴尬的。 为什么?因为总给人一种很奇葩的错觉,一个案件的审理,全部都是检察官们在做事,他们自己讨论就可以了,律师呢?法官都不用审了吗? 你都直接让案子不走正常程序了是吧?检查部门内部讨论完了就可以了? 律师全程隐身,法院审理也没有展现,全程都聚焦在检查部门,这对吗? 公检法,公检法,大哥,这是三个部门好吧? 结果呢?好家伙,公检法你只体现一个“检”了是吧? 如果只是一部普通的题材的电影,那还没啥,毕竟,可以说有侧重嘛,可是这是现实题材的电影啊! 虽然说电影取材于现实,但是有别于现实,会进行艺术加工,可是也不至于直接罔顾事实了吧? 不止如此,还有学校的戏,感觉那个学校的教导主任的权力比警察和检察官还大,还要牛。 一个检察官的儿子在学校见义勇为打伤了教导主任的儿子,检察官和他的妻子至于那么紧张吗?况且还有一个警队队长的大舅子,在国内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清楚,这样家庭在当地绝对是食物链的顶端,他的儿子不管在哪个学校都是校领导优先照顾的对象,会因为见义勇为搞得如此狼狈? 男主角低三下四求张教导主任、送花篮、门口堵人,还找另案当事人的律师去做中间人找人撮合。 这检察官当的也太窝囊了,而且不明白,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剧情? 是你老谋子脱离群众太久了还是怎么的?这样的剧情展现出来,要表达什么? 医者不自医的意思么? 那你把法律当什么了?你是检察官欸,这种案子,不是应该用法律来维护吗?这才凸显出你的职业性吧? 结果呢?这算什么?你一个检察官,都这样了,那普通人遇到了岂不是根本就没活路了? 这算什么?高端黑吗? 陈默最难理解的就是,这段剧情,到底对电影有什么意义?就为了凸显检察官也是普通人?不,大哥,在法律方面,他们也是有着一部分解释权的好吧。 哪怕是这个,也不至于在遇到这种事情之后,是那样的反应。 伟光正的人物,也要看是在什么方面。 就因为是自己儿子,明知道没错,那拿出你的法律知识,拿出你的专业水平来啊! 所谓为苍生请命,为弱者鸣冤!咋?这会儿要表现自己面对学校的教导主任,你才是弱者? 在陈默看来,这部电影不应该叫《第二十条》,应该叫《检察官》更合适一点! 当然,这只是陈默的个人看法,所以他的《第二十条》做了不少改动。 言归正传。 《第二十条》的拍摄进度很快,因为要在八月份上映,所以,宣传也在同期进行。 对这部电影的宣传,陈默自然不会闹什么幺蛾子,也没必要。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可以用非常规的娱乐方式来做宣传的。 比如当初的《我不是药神》,又比如《第二十条》,这类电影不是纯粹的娱乐片。 第(2/3)页